目前LNG接收站是海運進口LNG所必需的、接受儲存LNG船海運來的LNG,然后向外輸送的裝置。其中部分(約70%)進口的LNG通過接收站的氣化裝置氣化成氣態(tài)天然氣,通過管道向下游城市燃氣和企業(yè)等用戶輸氣,另一部分(約30%)進口LNG直接從儲罐中充裝到LNG槽車中,通過公路運輸的方式輸送到加氣站或小型氣化站。從站內布局來看,接收站主要包括碼頭、罐區(qū)、槽車裝車區(qū)等重要區(qū)域。
全套接收站工藝包括卸船系統、LNG儲存系統、蒸發(fā)氣處理系統、LNG氣化外輸系統、LNG裝車系統等主要系統以及火炬系統等輔助系統。卸船系統包括專用碼頭、卸料臂、BOG回流臂和管路等,LNG運輸船在到達專用碼頭后,通過運輸船上的輸送泵,LNG經過多臺卸料臂從支管匯集到主管,然后從主管輸送到LNG儲罐中。LNG進入儲罐后置換出的蒸發(fā)氣通過BOG回流臂輸送到LNG船中,以保持氣壓的平衡。
LNG接收站卸船系統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fā)布的《2020-2026年中國LNG接收站行業(yè)市場現狀調研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截止至2019年年初,我國LNG接收站已經投產的有21座,預計2019年年底投產的接收站將達到24座,目前年接收能力為7325萬噸,自2011年起接收能力年增長率約24%,目前在建和籌備中的接收站數量眾多,未來年接收能力有望進一步提升。按國家發(fā)改委的規(guī)劃,LNG接收能力預計在2025年前達到1億噸,LNG接收站投資空間在300億人民幣以上。
中國歷年LNG接收能力(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中國LNG接收能力按省份分布(萬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9年年初接收站投產情況
接收能力(萬噸/年) | 罐容(萬立方米) | 投產時間 | 所屬企業(yè) | |
深圳大鵬 | 680 | 48 | 2006 | 中海油 |
上海五號溝 | 150 | 32 | 2008 | 申能 |
上海洋山港 | 300 | 48 | 2009 | 申能 |
莆田 | 630 | 96 | 2009 | 中海油 |
大連 | 600 | 48 | 2011 | 中石油 |
如東 | 1000 | 68 | 2011 | 中石油 |
寧波 | 300 | 48 | 2012 | 中海油 |
唐山 | 650 | 64 | 2013 | 中石油 |
海油天津 | 220 | 22 | 2013 | 中海油 |
東莞九豐 | 150 | 16 | 2013 | 九豐 |
珠海 | 350 | 48 | 2013 | 中海油 |
青島 | 300 | 64 | 2014 | 中石化 |
中油深南 | 20 | 4 | 2014 | 中石油 |
海南洋浦 | 300 | 32 | 2014 | 中海油 |
北海 | 300 | 48 | 2016 | 中石化 |
啟東 | 115 | 26 | 2017 | 廣匯 |
粵東 | 200 | 48 | 2017 | 中海油 |
石化天津 | 300 | 64 | 2018 | 中石化 |
舟山 | 300 | 32 | 2018 | 新奧 |
深圳迭福 | 400 | 48 | 2018 | 中海油 |
防城港 | 60 | 6 | 2019 | 中海油 |
合計 | 7325 | 910 |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因投資成本和審核的問題,目前三桶油在LNG接收站建設中處于領先地位。已投產的21座接收站中,有4座屬于中石油、9座屬于中海油、3座屬于中石化,三桶油所屬的接收站占約75%,其余5座接收站為地方燃氣公司和民企所有。從目前在建和籌備中的接收站來看,近年隨著條件的放寬,越來越多的地方燃氣企業(yè)、電力公司和民企開始進入LNG接收站市場中,未來接收站的所屬企業(yè)有望朝著多樣化方向發(fā)展。
LNG接收站所屬企業(yè)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接收站布局來看,華北、華東、華南三足鼎立,華北、華東地區(qū)利用率較高。2019年初華北沿海地區(qū)有5座接收站,設計年接收能力2070萬噸,接收站利用率為77%;華東沿海地區(qū)有6座接收站,設計年接收能力為2165萬噸,接收站利用率為71%;華南沿海地區(qū)有10座接收站,設計年接受能力為3090萬噸,接收站利用率為44%。
不同地區(qū)接收站年接收能力(萬噸)及利用率(%)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近年來,我國接收站整體利用率只有50%-70%之間,但相比之下,已處于國際上較高位置。全球LNG接收站歷年利用率不足50%,其中2012年亞洲地區(qū)LNG接收站利用率為46%,歐洲LNG接收站利用率為31%,美洲LNG接收站利用率僅為10%。全球LNG接收站整體利用率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天然氣消費的跨季度性不均勻,為了滿足冬季供暖期天然氣的穩(wěn)定供應,LNG接收站的設計年接收能力必須大幅高于年進口量。從國內各接收站利用率來看,雖然接收站整體利用率不高,但不同接收站之間的利用率差異較大,部分接收站如寧波、青島、上海洋山港接收站處于超負荷運營狀態(tài),其中寧波接收站利用率接近200%;而海南洋浦、粵東、大連、北海、啟東等接收站利用率在40%以下。
2018年部分LNG接收站利用率(%)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年接收能力在300萬噸左右的接收站的投資成本在60-70億元左右,其中碼頭部分成本占比29%,管線部分成本占比8%,接收終端站占比63%。其中,設備成本為主要成本,氣化器、BOG壓縮機、高壓泵、低壓泵等設備均需從國外進口,成本分別占設備成本的38%、28%、6%、3%;而儲罐國內自產,占成本的25%。
LNG接收站各部分成本占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接收站設備成本占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LNG接收站主要賺取差價,其兩種運營模式有著不同的成本測算方式。通過管道輸氣,則終端成本價=LNG到岸價+增值稅+氣化費+管道費+配氣費;通過槽車運輸,則終端成本費=LNG到岸價+增值稅+槽車運費+氣化費。槽車運輸的方式來看,2018年全年LNG平均到岸價為9.74美元/百萬英熱,折合成約2000元/噸,增殖稅11%,以平均運輸距離300公里、每噸每公里運費1元為基準進行估算,槽車運費為300元/噸,氣化費約139元/噸,則通過槽車運輸的終端成本價約為2600元/噸,取廣東廣州LNG市場價5000元/噸來測算,每噸LNG利潤為2400元。而管道運輸價格受國家管控,利潤相對較低。因此,預測LNG接收站平均利潤水平為2000-2200元/噸。假設一個年接收能力為300萬噸的接收站利用率為60%,則毛利潤約為36億元。
LNG接收站成本模式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未來我國LNG接收站將繼續(xù)擴建,朝著大型化的方向發(fā)展。2018年我國單個接收站的平均接收能力約350萬噸/年,單個接收站的接收能力還較低。相比之下,日本、新加坡、歐洲等LNG產業(yè)起步較早的發(fā)達國家的LNG接收站的平均接收能力處于較高的水平,在600萬噸/年左右。目前我國LNG接收站分布相對分散,從華北沿岸至華南沿岸已經基本完成了從南到北的完整覆蓋,同時接收站的運營單位集中在三桶油,因此未來繼續(xù)新建LNG接收站的成本會比老接收站擴產的成本更高,接收站進一步擴產的經濟效應更加顯著。以目前發(fā)展來看,利用率高的接收站均已開始二期、三期擴建,未來單個接收站的年周轉能力將朝著發(fā)達國家靠攏。
2018年各國單個LNG接收站年均接收能力(萬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隨著長期合約的逐漸到期,加之政策的推進,LNG接收站向第三方開放指日可待。以日本、歐洲等國家成熟體系的經驗來看,LNG接收站的第三方開放是LNG產業(yè)鏈相對成熟之后的趨勢所向;對于中小企業(yè)而言,若沒有穩(wěn)定的下游基礎,接收站投資風險太高;而對于三桶油而言,部分接收站的利用率相對較低,接收站在夏季的空檔期時間相對較長。過去,三桶油進口LNG主要靠長期合約,而隨著全球LNG供給量的增長,現貨價格迎來了大幅度下降,若向第三方開放LNG接收站,三桶油的進口成本較大幅高于以現貨價進口的第三方企業(yè)。但隨著長期合約的逐漸到期,現貨價進口的LNG占比逐漸提升,同時“煤改氣”政策背景下天然氣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向第三方開放接收站變得有利可圖。2018年10月,“破冰之船”到達中海油粵東接收站,邁出了LNG接收站向第三方開發(fā)的第一步,未來開放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


2025-2031年中國LNG接收站行業(yè)市場行情監(jiān)測及發(fā)展前景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LNG接收站行業(yè)市場行情監(jiān)測及發(fā)展前景研判報告 》共八章,包含中國主要區(qū)域LNG接收站的建設及運營狀況分析,中國LNG接收站行業(yè)企業(yè)案例分析,LNG接收站行業(yè)發(fā)展前景預測與投資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