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伊朗在中東地區(qū)的主要競爭對手,沙特一直支持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xié)議、重新實施制裁。這種支持不僅僅是出于意識形態(tài)或宗教方面的考慮,它也有純粹的經濟動機:伊朗出售的原油越少,市場從沙特購買的原油就越多。
然而,伊朗并沒有這么輕易放棄。畢竟,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最嚴厲的制裁措施將會生效。標普全球普氏在最近一份對歐佩克的分析報告中指出,這場戰(zhàn)爭的第一槍已經打響:沙特降低了除美國以外的所有客戶的石油價格。伊朗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并表示如果其他產油國威脅到其市場份額,它準備做更多的事情。事實上,來自政府和軍方高級官員的聲明表明,伊朗已經準備好了要關閉霍爾木茲海峽。
目前歐佩克內部的裂痕正在加深,而且可能進一步加深,因為沙特和伊朗極不可能放下武器,即使這意味著將價格降至令人不安的低水平。沙特可以提高產量。普氏能源表示,沙特擁有歐佩克總閑置產能的最大份額。伊朗并沒有真正的能力這么做,因為隨著11月4日制裁措施的臨近,出口已經在下降,而且預計還會進一步下降。然而,伊朗已經明確表示,它不會停止出口石油,而中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停止購買石油。
意料之中的是,中國和印度正逐漸成為沙特和伊朗原油的戰(zhàn)場。盡管印度已表示將努力遵守美國的制裁,但中國的說法恰恰相反。因此,印度可以增加沙特的石油進口,但中國是否會這樣做將取決于價格。
2017年,全球石油產量增加了60萬桶/日,連續(xù)第二年低于歷史平均水平。美國(69萬桶/日)和利比亞(44萬桶/日)增產最多,沙特阿拉伯(-45萬桶/日)和委內瑞拉(-28萬桶/日)減產最多
2017年,全球探明石油儲量下降5億桶(-0.03%)至1.697萬億桶,按照2017年產量水平,這足夠滿足世界50.2年的產量。委內瑞拉增長的儲量(增加14億桶)不足以抵消加拿大的減少(-16億桶)和一些其他非歐佩克國家的輕幅下降。歐佩克國家現(xiàn)在掌握71.8%的全球探明儲量。
2017年,全球石油消費增長1.8%,即170萬桶/日,連續(xù)第三年超過十年平均增速(1.2%)。中國(50萬桶/日)和美國(19萬桶/日)貢獻了最多的增量
受油田后備資源接替不足、計劃性減產及寒潮天氣等因素影響,原油生產持續(xù)下降,2017年我國原油產量1.92億噸,同比下降4.10%。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對石油工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油氣的高質量供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國能源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要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yōu)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xiàn)代能源體系,這是能源改革發(fā)展的重大歷史使命。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抓住能源供需寬松的有利時機,加快替代能源發(fā)展將成為能源結構調整優(yōu)化的必然選擇



